内容简介
200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十周年的日子,也是马云45岁的生日。本书作者通过多年来与数十位阿里巴巴高管、员工以及马云朋友的深度访谈,试图对阿里十年的历程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全面揭示马云成功的秘密。
马云所谓的“敏锐直觉”到底来自哪里?马云是如何管理并利用其人脉的?阿里巴巴10年来为何没有建立起“职业经理人文化”?阿里巴巴“十八罗汉”的“突然政变”,其真实原因是什么?……外界的诸多疑问,本书将一一剖析。
最关键的是,本书不是一本神话,它是一部正史,关于马云,关于阿里巴巴,关于这十年。
书摘
楔子:新危机时代
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联交所,从不缺乏见证财富神话的机会,当然,还有金融危机对财富以及秩序的扫荡。
2007年11月6日,“阿里日”。
“恭贺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上市”——一行醒目的绿色大字定格于大屏幕上。台下,数百名记者在嘈杂声中耐心等待。
终于,神情略显凝重的马云在阿里巴巴高管团队的簇拥下入场,一行人一字排开。立时,镁光灯闪烁,人声鼎沸。
10点钟,阿里巴巴(1688.HK)开始挂牌交易,开盘价每股30港元,较发行价每股13.5港元大涨了122%;收市价为每股39.5港元,比发行价涨出192.6%;全球发售集资总额为131亿港元(约合17亿美元),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之最。
准确地说,阿里巴巴当天以260亿美元的市值一跃成为中国第一互联网公司,并创造了冻结资金第一、当天涨幅第一、香港股市市值最大的网络股等多项纪录。
“今天是令人兴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刚才这一分钟,中国诞生了第一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在摄像机以及蜂拥的媒体记者面前,37岁的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卫哲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如是开场。当然,这个素以“职业”而闻名的前百安居中国区总裁,自身显然也有理由兴奋,光算马云给出的4 825万股股份,他的身家已经超过了14亿港元,要知道,他加盟阿里巴巴才351天——尚不足一年。
当一位女记者高喊着问道:“马总,你觉得这个股价合理吗?”站在卫哲身边的马云发自内心地笑了,他说:“这个价格是很合理的,证明了我当初的判断。”
接下来,阿里巴巴一行人不断地跟各种人合影,不断地被媒体围追,时而举杯共祝,时而谈笑风生。43岁的马云极其兴奋,更是可以理解的。8年来,这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浙江男人,一直在争议和质疑中坚持,他狂,他疯,他口若悬河,他四处奔走,他忍辱负重,他凌厉出击,他果断收缩……他付出的一切,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这是一场“马云式”的阿里巴巴“财富盛宴”。
“人人都爱IPO!”激动人心的大幅海报,早已铺天盖地地贴满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阿里巴巴总部,4 900名员工(占全体员工的70%)都将分享此次IPO的财富盛宴,区别仅仅在于——是成为千万富豪还是百万富翁。当然,如果你加盟足够早、功劳足够大,你的身家还可以过亿,早期包括马云在内激情创业的“十八罗汉”(18位创始人)即属此列。
“十八罗汉”中,除了身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之外,为外界所熟悉的,还有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金建杭、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彭蕾(孙彤宇的妻子)。不为外界熟悉的则包括:原阿里巴巴中国事业部总经理、现阿里巴巴顾问张瑛(马云的妻子),阿里妈妈总经理吴泳铭,支付宝产品部总监盛一飞,阿里巴巴B2B中国市场运营部产品规划师楼文胜,淘宝网用户体验设计总监麻长炜,支付宝市场运营部总监韩敏,阿里巴巴执行董事、B2B网站产品发展资深总监谢世煌,阿里巴巴执行董事、副总裁戴珊,阿里巴巴资深经理金媛影,阿里巴巴总经理助理蒋芳,阿里巴巴技术部周悦虹,阿里巴巴资深总监师昱峰,阿里巴巴国际事业部饶彤彤。
这18个创始人,终于在8年后见证了共同的巅峰时刻,并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午餐时间。伴随着股价一路上扬,人们的兴奋仍丝毫未减。
但是,酒正酣,饭正香,言正欢,意正浓,其他17位创始人却突然被马云召集到了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里。
“现在,公司进入最危急状态!”他宣布。
大家不由得惊呆了。多年来,他们早已习惯了马云的“逆向思维”,甚至“故弄玄虚”、“口出狂言”,但是,在这样一个日子,宣布这样一件事,无异于一盆冷水浇向了熊熊火焰。这到底是怎么了?
这几乎是7年前的一幕的翻版。当时,创立一年多的阿里巴巴跟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发着“高烧”,但在第一届“西湖论剑”之后,马云宣布公司进入了最危急状态。
最危急状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阿里巴巴要依靠IPO当天融到的巨额资金,来支撑着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而阿里巴巴的近万名员工,则是在IPO3个月之后的员工大会上,才亲耳听到马云言之凿凿地疾呼:“冬天要来了,我们要准备过冬!”8个半月之后,2008年7月23日晚间,马云旧话重提,发布了题为《冬天的使命》的内部邮件,号召阿里巴巴全体准备“过冬”。
当然,即便在当时,马云的说法并非无迹可寻。
2007年年初,花旗集团高级副总裁威廉·罗兹(William Rhodes)就曾预测称,“次贷危机即将到来。”话音未落,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就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员54%,这家公司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的债务束手无策。此后的7月10日,标准普尔降低了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为之大幅震荡。8月5日,最早受到次贷风暴冲击的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解除了其联席总裁沃伦·J·斯佩克特(Warren J. Spector)的职务,3天后,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倒闭。
自此,次贷危机迅速席卷了华尔街,高管黯然下课的故事屡见不鲜:10月27日,素有“魔鬼总裁”之称的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Stan O’Neal)“决定马上退休”。而就在阿里巴巴IPO的两天前,58岁的花旗集团董事长兼CEO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也黯然辞职。
当时,更多的中国人只是认为,这些都是“别人家的故事”,隔岸观火,看看热闹,是可以的。但是,这些与我们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大洋彼岸的事,能跟中国联系起来吗?在马云看来,当然能。
马云似乎天生就比别人嗅觉敏锐。这种嗅觉是从哪里来的呢?在早期即追随马云并曾做过其助理的金建杭看来,马云尽管没做到“读万卷书”(事实上他只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但却做到了“行万里路”,而且,游走于全球的马云,经常接触的都是世界顶尖的人物,从他们那里,他可以获得别人无法获取的信息,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 |